武汉话绝对值得武汉人为之自豪。
说起武汉话,我们脑海中浮现的是金黄焦脆的面窝油条、色泽光鲜诱人的豆皮、洁白晶莹馅多皮薄的烧麦、清甜解暑的绿豆汤和武汉人百吃不厌的热干面,还有肆无忌惮的扯嗓子骂街与酷暑热浪中打着赤膊捏着酒瓶在大排档里旁若无人地咵天的碘肚大汉。。。。。。也许武汉话的粗粝、豪爽、不拘小节很难与高大上联系起来。但是,我们日常用得最多的、最寻常不过的很多习语、短语,却有着不小的来头、高端的起源,把他们汇编缀连起来,就是一部荆楚大地的民俗史、文化史。
在此,我与大家分享我在市图书馆奋战一下午的成果,浅谈一些常用武汉话的由来与趣事。
从地理上说,武汉九省通衢,位于中部地区,南来北往、东奔西走的人群都要经过这个水陆交通便利的重镇,无论是战乱年代的北伐南下、难民逃荒还是和平岁月的贩夫走卒、商行天下、走南闯北,都在这座城市里留下过永不磨灭的影子和深深嵌入泥土的脚印。倘若我们静下心来,就能听到拍案涛声中祖先的呼唤,岁月的回响。
首先,有的武汉方言来自于在普通话里已经不再使用或者很少使用的文言词汇及用法。
比如,1.令大家又爱又恨的心里知道听了烦的“滴沰”(唠叨),其实di-duo这个词的来头还真不小,《说文》:“滴,水注也;俗称一滴曰一涿,音如堵(du)即此字也,又作沰。”而这个词的古代含义是拟声,形容雨下得声音:《汉语同源字丛考》:“谓雨声滴沰也。”武汉人用雨落下的滴滴答答的声音形容不停重复地没完没了的让人心烦的唠叨,于是就有了“滴沰”这个用法。
2.还有“尖板眼”,意思是奇巧的、新鲜、难得一见的事物,板眼原是我国传统音乐和传统戏曲唱腔的节拍。每一小节中的强拍,多以鼓板敲击按拍,称“板”;次强拍及弱拍,则以鼓签或手指按拍,称“眼”。合称“板眼”。明杨慎《丹铅总录·物用·鼓刀中音》:“庄子谈庖丁解牛处云:‘奏刀騞然,莫不中音。’中音者,鼓刀之音节合拍也。刀声亦合乐府之板眼。” 明王骥德《曲律·论板眼》:“古拍板无谱,唐明皇命黄幡绰始造为之。牛僧孺目拍板为‘乐句’,言以句乐也。盖凡曲,句有长短,字有多寡,调有紧慢,一视板以为节制,故谓之板眼。”
戏迷们用有板有眼来称赞唱戏演技高超,于是就有了“板眼”的延伸义。
3.武汉人办事泼辣爽快,雷厉风行,不喜欢拖拖拉拉,这叫“撩撇”。其实,这个词本意是迅速、干脆利落,《宋玉篇》:“撩,力条切,手取物。”而练过书法的人都知道,撇比捺要好写得多,一笔划下便是撇,所以,这两个表示简单便捷的语素和在一起就有便捷简单之意。
4.汉口的吉庆街、黄兴路一带多有大排档,或是夫妻经营或是兄弟合伙,沿街绵延几十家,灯红酒绿,油烟阵阵,行酒划拳、酒醉疯话不绝于耳,是武汉人品尝生猛海鲜和川味火锅、狗肉羊肉的好去处。
其实,排挡在唐宋时代就有了,在唐代,排挡是指安排准备妥当之意,比如《维摩诘讲经文》记载:“必足分忧能问病,需将排挡唱开来。”
到了宋代,这个词就登堂入殿成为了皇室专用名词,《钱塘遗事》记载:“宫中宴饮名排挡,理宗朝,排挡之礼多内侍自为之。”当时有诗云:“花砖缓步退朝衙,排挡今朝早上花。玉蹬金鞍皇后马,香轮绣彀御前车。”在南宋时代,排挡是非常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奢侈之礼,远非进入路边大排档的烧烤海鲜可比。
到了明清时代,这个词才逐步走进寻常百姓家,家中的家常饭菜也可以叫排挡:清惠氏奇《除夕怀夜》:今夕复何夕,洗手调羹汤,辛盘与椒酒,一一亲排挡“。从此,夫妻经营的小吃、夜餐的摊位、食棚就是大排档,并演化为今天“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的大排档。
5.小孩调皮捣蛋,我们武汉人谓之“犯敲“(fanqiao),这个词最迟在元代就已经有了,而且这个词是冀中地带的方言,冀中的方言传到湖北,绝对是人口流动的结果。《元曲选外编。武侯宴》:”“引着沙三去犯敲,伴着王留去挑鬼。”犯敲原意是木板受热或受潮之后边角部位翻起而变形,必须要用强大的外力使之平整下来。所以武汉人将小孩的不听话、逆反行为形象的比喻为“犯敲”。
6.武汉有句俗语:“挤满攒”,意思是什么时间,其实这句话古已有之,其书面形式为“几早晚”,“挤满攒”是其变音。早晚这个俗语的传承是十分有序的,唐代时,李白诗云:同归无早晚,颍水有清源。“在明清小说中,早晚更是作为高频词被大量使用。清代,”京中俗语谓何时曰多早晚,早字俗言音近盏“。《竹叶亭杂记》可见,在清代,早的读音就接近zan的发音了,这也算是“几早晚”变音的一大例证。
7.形容有破坏性的行为是“瞎摆”,其实,摆是捭的变音,《说文》:“捭,两手击也。”两手击,已经有了破坏,损毁,损坏的含义在里面。《世说新语》:“孙兴公听妓为振摆奏。。。。。。王右军嗔曰:。。。。。。孙家儿打折。”可见摆,在古代已有损坏之意。
8.武汉话中用“跖”(zhe)来形容恃宠而骄的人,古代,《说文》:楚人曰跳跃为“跖”,《 广雅》曰:跖,跳也。因为跳而不着地、心里静不下来,所以人们用这个词形容不稳重的性格和因得意而忸怩作态的人。这种说法从春秋战国时代的楚国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了。
还有很多武汉方言来源于荆楚大地的民俗与更为悠久的中国历史:
1.比如,大人们总是用“麻胡子”来吓唬哭闹的小孩纸,其实这个麻胡子大有来头。麻胡子是一个人,他是五胡十六国国时代匈奴首领石勒手下的大将,
因为他是羯族,所以是“胡子”,再加上此人生性十分残忍,杀人如麻,所以在两晋之交,“麻胡子”杀人如麻的恐怖恶名就已经流传开来并被人们用来吓唬小孩,虽然此人死于350年,但其恶名一直传承至今,并无数次出现在小孩纸们的耳朵里。一代煞神就这样成为了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紧箍咒,因绕在人们的头上,哪怕他的本意已经没人知道了。
2.武汉话里有“黑区摸秋”(音he-qu-ma-qu)来形容人或物十分的黑。其实,这个短语中的摸秋作为补语是可以单用的,摸秋是指对情况不了解。
而这种用法则与武汉地区的民俗传统有关。摸秋是指妇女不孕,为了求子,于是其家人趁黑夜到其他人家田地里去偷秋南瓜并放在妇女的床下面的行为,因为古人认为南瓜里面有很多瓜子,寓意着多子。因此这种偷南瓜的行为就成了摸秋。因为摸秋多在晚上进行,天黑看不清楚,所以,摸秋的意思是对一件事情不了解或者不清楚。
3.还有放路灯,今天这个词的意思是小孩随地大小便和杂乱无章的摆放东西。其实,这个词的起源是中元节祭祀先人的传统,《汉口竹枝词》曰:瑜伽焰口方中元,尺五长幡大路边。一下锣声灯一盏,果然陆地涌金莲。“这种已经失传的民俗是:用莲花状的纸包住蜡烛,点燃后随着锣声,一盏又一盏的放在路边,谓之“放路灯”。经过引申之后,对于无序放置东西的行为就叫放路灯。
4.不相粘。我们武汉人把不相关的两个事物的关系称之为不相粘。这个貌似平淡无奇的短语竟出自朱熹之口。《朱子语类》:或问:"'中庸'二字,伊川以庸为定理,先生易以为平常。据'中'之一字大段精微,若以平常释'庸'字,则两字大不相粘。"曰:"若看得不相粘,便是相粘了。
5.一把连。这个词来自于明代宫廷里的应急制度。根据,《明宫记》记载:明代宫里把用束带集在一起的官服、官帽、束带、袄子、褂子等应急救火的应急官服称之为“一把莲”,因为所有的官服都是连在一起,所以“一把连”有一起一共之意。
6.二五点子指很不好的坏的想法。这个词的来源更吊,来自《左传。庄公二十八年》:二五卒与骊姬谮群公子而立奚齐,晋人谓之二耦。二个五 是指晋献公的宠臣梁五和东关五,耦是指二牛并耕,形容狼狈为奸。晋献公听信谗言废立太子,从这时起,二五就有了阴谋的含义。
7.武汉人把三餐称为过早、过中、宵夜。就饮食习惯而言,唐代以前人们一日吃两餐,在正餐之外有类似茶点的小点心充饥,到了唐代开始有一日三餐的提法:比如唐诗“林下中餐后,天涯共此时”。武汉话中,过字颇有讲究,因为过在魏晋时代就有了吃的意思,比如《齐民要术》:“鲤鱼过饭下酒,即是珍美。”
在清代,“过早”的提法就已经出现:《汉口竹枝词》:“且慢梳头先过早,一顿狼餐饭可忘。”
但宵夜的出现则明显是为了避免不雅与误会,有荤段子如下:比如有一个外地女生与二个武汉男生关系很好,两男请了女生早餐和中餐,女生决定回请,于是她说我今天请你们去过夜。。。。。。笑话归笑话,但为了避嫌,于是人们会想出其他的称谓来代指晚餐。
8.解手,意为大小便。话说解手也有不小的来头呢。明初和明末时,由于四川战乱造成了人口锐减,所以政府强制性的往四川移民,由于故土难离,所以很多人在前往半途 溜号,政府为防止逃跑于是把移民的手反绑起来;等到要方便时就让官军把手上的绳索打开,于是上厕所就等同于解手了。
明清小说中的一些武汉方言
小说是文学中的一种样式,一般是描写人物故事,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同时拥有完整布局、发展及主题的文学作品。中国古代精典的小说,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代表作。明清小说的语言特质之一是雅俗有致,摇曳生姿,趣味盎然,读《三国演义》、《水浒传》时我们不难发现,与唐传奇相比,小说的语言渐趋白话话、通俗化,这一点变化的原因之一是小说的读者群体是明代中后期兴起的文化层次良莠不齐的市民阶层,因此,小说的作者们为了迎合市场与消费者的需求,使小说的语言文白错落,水乳交融。在这一过程中,方言影响了小说的语言,小说的语言又给方言烙下了印记,让人们难以理清究竟是谁对谁发生了作用。
以下且以《红楼梦》等小说 为例,浅谈小说中出现的让我们感到亲切的武汉方言词汇。
1.皮脸;意为厚脸皮,不要脸。
《金瓶梅》第三十七回:“等老身慢慢皮着脸对他说。”
2.掬嘴:撅着嘴,算是“撅嘴”的方言变音。
《西游记》第五十四回:“八戒在一旁,掬嘴看着眼睛发直。”
3.抹账:取消消去账款。
《金瓶梅》第二十九回:“西门庆把那礼钱抹了”
4.挨死(时)挨命:磨蹭耽误时间。
《金瓶梅》第三十回:“铁公子叫到只管挨死我么?”在文言文中,挨有靠近、紧贴、接连等意思相关的意向。
5. 讨人嫌:令人厌恶。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凤姐听说把眉头一皱,把头一回,说:讨人嫌的很。”
6.解手:大小便。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少刻,宝玉出席解手,蒋玉菡便随了出来。“
话说解手也有不小的来头呢。明初和明末时,由于四川战乱造成了人口锐减,所以政府强制性的往四川移民,由于故土难离,所以很多人在前往半途 溜号,政府为防止逃跑于是把移民的手反绑起来;等到要方便时就让官军把手上的绳索打开,于是上厕所就等同于解手了。
7.号丧:哭闹。
《红楼梦》第六十九回:”真是作死,好好的成天家号丧。“
8.夹生:不熟练,不熟。
《红楼梦》第七十三回:”至上本《孟子》,就有一半是夹生的,若凭空提一句,断不能接背的。“
9.吓:吓人,你吓我(你吓我)
”吓“的用法出现的很早,大约和”跖“一样,出现在春秋时代,宋代的《宋集刻韵》记载:”楚人谓吓曰吓。“
小说中的方言词,很多来自于地方民众对于书面用语的转写和变音,在转写的时候他们出于种种原因有的采用了原字,有的则木有。所以,在小说中发现武汉方言词是很正常的事情。
最后还有一句很霸气的武汉话也是湖北方言”不服周“:
武汉人说话有自己的特色词汇和用语,在遇到不服气和不甘心的时候,习惯说一句“不服周”比如“老子就是不服周”、“个板马,你不服周?”,这个“不服周”的词汇,出现在武汉话中,据考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武汉地处荆楚要地,隶属于楚国,楚国自商朝时就是南方大国,向来不把他国放在眼中,商人为巩固边防,笼络于楚,封其为候,商朝大忌者,北周而南楚。商朝自帝乙始,南阻楚国,至商末,商朝国力大衰,礼崩乐坏,周遂联盟楚国,共拒商朝,同时,周联络西北各部,准备伐商。楚国在周朝伐商之初,尚牵制商军,支援周,牧野之战后,楚国见到周的强大,渐渐中立,甚至支援商王,因此引起周的愤恨,埋下了千年的仇怨。周得天下后,仅仅封楚国为子爵,对于楚,周始终怀恨在心,而对于周,楚国也始终若即若离。周昭王时,楚国基本并吞南方,频频用兵于南方周的属国,周王大怒,召集天下军队,大战于楚,最终,周朝联军败于汉水,周王溺毙。周败,不敢用兵于楚,于南方封申、邓、息三国专事抗楚,自此,周、楚相安。但是楚国已经开始“不服周”了。周朝东迁,国势衰败,楚国并吞申邓息三国,公然将战火烧到郑国边境,并自称为王,公然的不服周,欲取而代之,做中原诸国的领袖。整个一个战国时期,大部分战争就是围绕楚国和秦国的纷争而展开。战国之后,楚屈败于秦,至此周、楚之间近千年的积怨遂告完结,但是不服周,却被代代相传,保留至今。而对于秦,楚国仍然不服气,放出话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后有楚怀王号令诸侯反抗暴秦、楚霸王项羽和刘邦的中原逐鹿,看来,楚国人从来是不肯服输的,就是不服周。
操一口楚地方言的先祖们开疆扩土,逐鹿天下,历史上惟楚有才,荆楚子弟能文能武,正是因为不服周,才有了武汉人的桀骜不驯,敢作敢为,不服输和天热脾气大,仔细想想这些有文化底蕴的武汉话,你还会觉得武汉话很俗、很土吗?
添加新评论